小学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?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如何引导孩子学拼音 小学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?

小学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?

2024-06-03 07:26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  六、七岁的孩子要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了,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新阶段,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。要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,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协同、科学衔接。那么,小学应该做哪些工作呢?

  1. 开展“校园体验活动”

  孩子上学前总是会想象:小学是什么样子的?和幼儿园有哪些不同?其中有好奇、欣喜和憧憬,也多少会有些担心、恐惧和不安。只有让孩子们了解、熟悉学校的环境,才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感、认同感。为打消孩子们的顾虑,学校应该提前组织“校园体验活动”,通过海报、微信、邀请函等方式给学区内的新生发出邀请,欢迎幼儿园、家长带着孩子们到学校来,由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们带着在校园内走一走、看一看,并进行讲解和答疑。

  在体验活动中,学校要设计好参观的路线、体验的内容和有趣的活动。比如,参观教室,看看高年级哥哥、姐姐们怎样上课,自己也在桌椅前坐一坐,听老师讲个简短的故事或看个有趣的课件;参观音、体、美专项教室,在老师指挥下唱一首欢快的歌;参观体育场、操场,模仿哥哥、姐姐们做做操;参观食堂,吃一顿学生午餐;参观厕所,按性别去“方便”一下;下课时让高年级学生带孩子们玩玩游戏;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孩子们自有参加各种兴趣、特长小组的活动等等。让孩子们感受校园环境的优美、整洁、有序,活动的丰富多彩,老师的和蔼可亲,同学们的热情和帮助,从而激发他们入学的愿望。

  2. 精心选择一年级老师

  老师,特别是班主任,是接触学生最多的人,也是学生最依赖和信任的人。孩子们是否喜欢上学,能否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,往往和老师的态度、做法密切相关。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,从生活到学习都需要慢慢适应,所以最好选择耐心、细心、和蔼、亲切,并有一定带班经验的班主任。其他教师的配备也最好在年龄、性别、性格、兴趣以及特长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。应该让老师们达成一个共识,把儿童的问题当作现象,先观察、发现,再因材施教,用爱与亲和力感动、温暖学生,建立起平等、融洽的师生关系。

  3. 教学内容坚持“零起点”

  一年级新生在兴趣爱好、知识基础、学习习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,学校的教学要面向全体,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基础,不能因为一部分学生已学过一些拼音、算数,认识一些汉字和单词,就随意提高教学起点和进度,否则会带来很多的问题。比如,如果不从头开始教,没学过的孩子就会跟不上,自信心受打击,严重的会产生厌学情绪;将要入学孩子的家长就会要求幼儿园提前教小学内容,催生幼儿园教育的“小学化”;孩子们被迫提前学习小学课程,需要付出成倍的时间和努力,容易一知半解,吃“夹生饭”,或失去学习兴趣,牺牲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探索的机会,等等。所以,学校应该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,实施“零起点”教学,就是按照一年级课程的内容安排从头开始教,不要随便提高难度和进度,也不应随意拔高评价标准,要真正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基础。

  4. 教学形式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

  六、七岁的孩子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,学校应尊重低年级学生的特点,教学形式尽量体现游戏性、趣味性和活动性。一年级的老师可以到幼儿园去观摩、体会游戏化课程的特点和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的特点,在新生入学的过渡阶段,可以尝试打破学生排排坐、面向黑板的固有上课形式,采取小组围桌讨论的方式,老师从讲台走入学生的中间,边讲解、演示,边启发、引导学生讨论、操作。还可以把教学活动设计成有趣的游戏,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,让同学们在游戏情境中自然、轻松地学习,在合作、互助中提高。

  5. 少测试,多观察

  了解是教育的基础。通过适宜的方式了解一年级新学的知识基础、能力水平,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。观察、测试等都是了解和评价的手段,但对一年级新生来说,考试、测查都不是最好的方法,更不是唯一的方法。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,往往一考试就紧张,一紧张就很难表现出原有的认知水平。而且很重要的一些学习品质,如学习兴趣、学习习惯、学习态度等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了。所以,对一年级的学生,应该少测试,多观察,更不能将测试成绩与招生、编班挂钩。

  学校应该把了解学生的工作做在前面。如果新生主要来自于周边的一两所幼儿园,就可以让老师提前到幼儿园对即将入学的新生进行观察和了解。如果学生不是来自一所幼儿园,就可以在学生入学后观察他们日常的表现。观察的重点可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。一是学习状况:上课时是否注意力集中,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是否感兴趣,对老师的问题是否认真思考、积极正确回应,小组讨论时能否主动参与、发挥作用,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是尝试自己解决,还是请教别人,或是轻易放弃,老师布置的作业、交待的任务能否认真、及时完成等;二是生活状况:自理能力如何,能否根据气温变化自己穿脱衣服,会不会有条理地保管、整理生活和学习物品,能否及时喝水、上厕所,吃饭时能不能按食量自主取餐、添餐,饭后整理,送餐具等;三是交往状况:能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,有没有好朋友,在同学中是 “小领袖”,还是 “小随从”,和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能否自己解决,还是找老师处理,或是只会哭等等。只有通过这样细致的观察,才能全面、客观地了解学生,更好地因材施教。

  6.与家长沟通、合作

  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事情。双方都应该从有利于孩子的角度出发,彼此多一些了解、理解和沟通,少一些埋怨和指责。

  开学前,学校应主动与家长进行联系,通过信函、微信、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全面介绍学校的情况和新生入学的时间安排;通过问卷、访谈等方式向家长了解学生的自然状况、兴趣爱好、知识基础、生活和交往技能等,指导和建议家长为孩子做哪些入学准备。

  开学后,老师可以通过发送图片、小视频等方式,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,尽量多介绍孩子的优点,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爱,以增进双方的信任感。对于孩子的不足要多指导和建议,少批评和责备。要求学生遵守的规则和回家做的事情要先交待给学生,以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、任务意识和学习的自主性,同时可以提示给家长,请家长给予提醒和帮助。要尽量少给家长“留作业”,不要直接让家长来传达老师的要求,以免造成学生对家长的长期依赖,缺失主动性和责任感。

  同时,要从有利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角度,对家长提出希望和合理化建议。如建议家长放松心态,不要过于紧张,不要攀比,相信孩子,相信学校;请家长为孩子做好榜样,在家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;请家长多理解老师的辛苦和付出,不要认为孩子上了学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了,要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等等。家校双方携起手来,共同为孩子撑起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,帮助孩子们健康、快乐地学习与成长!(辽宁教育研究院 罗英智)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